动画电影《哪吒2》在春节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动中国票房创下新高。近年来,受经济放缓影响,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因这部大片而得到了急需的提振。
该片已获得 141 亿元人民币(19.5 亿美元)的票房,不仅超过了同季的《美国队长:美丽新世界》,还超过了 2021 年的大片《蜘蛛侠:无路可归》,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票房第七高的电影。如此耀眼的成绩让这个被称为哪吒的三岁小妖精成为了中国民族自豪感的新象征,有能力击败蜘蛛侠和美国队长。
其巨大成功归功于中国影迷的不懈热情。截至 2 月 28 日,该片海外票房仅为 1.5 亿元人民币,仅占其总票房收入的 1% 左右。相反,正是本土观众将《哪吒》推向了巅峰。
中国网民在网上的评论中透露出他们对“十亿票房”做出贡献的自豪感。一些人说他们看了这部电影十遍,而一些商人则花费数万元包下整个电影院,让整个城镇的人都来观看这部电影。当《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香港和澳门上映时,当地官员纷纷前来观看,当地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了吹捧。
澳门官员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同时指出澳门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中心,让华人与其他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在如此不懈的宣传和同时的旗帜飘扬下,这部电影披上了爱国主义的光辉,成为中华文化的灯塔。
这部电影也给相关股票带来了类似的光环。该片的制作方北京光线传媒(300251.SZ) 的股价因该片的成功而飙升,从年初的 9.5 元飙升至 2 月 14 日创纪录的 34.73 元。市盈率也因此上升至惊人的 140.6 倍。其他动画和电影相关股票也因宣传而大幅反弹。
这样的事例并不罕见,爱国主义、民族自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让所有人惊叹的“神奇东方力量”。
2021年,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决定不使用新疆棉花,遭到中国消费者的抵制,导致这两家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连续七个季度下滑。与此同时,李宁(2331.HK)和安踏(2020.HK)等国内运动品牌人气飙升,抢占了西方大牌失去的市场份额。尤其是李宁,被媒体誉为反对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先锋。
2021年上半年,李宁和安踏的销售额增长了50%,在中国市场远远超过耐克和阿迪达斯。李宁股价在当年9月创下104港元的历史新高,较年初的54港元几乎翻了一番。2023年,李宁市值甚至一度超过阿迪达斯,成为仅次于耐克的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
但给予之手也会索取。李宁吸取了这一教训,2022 年 10 月推出的一些新设计因看起来像日式军装而受到批评,引发了一场公关危机。曾经作为反抗美国欺凌力量而脱颖而出的“英雄”突然因讨好日本侵略者而沦为“走狗”。该品牌付出了代价,2023 年股价下跌 70%,市值蒸发 2000 亿港元(合 257 亿美元)。
最近,随着人工智能宠儿 DeepSeek 的爆发,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重新焕发活力,这一下子引发了对中国资产(尤其是科技股)的大规模重新评级。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今年迄今已飙升 56%,而小米上涨 52%,京东上涨 21%,尽管美国基准标准普尔指数仅上涨 1.4%,美国科技宠儿英伟达下跌近 10%。在美国关税威胁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今年的意外优异表现可谓令人叹为观止。
事实上,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1 月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再次低于预期,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连续 28 个月为负。中国“DeepSeek 时刻”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振市场信心,打破此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竞赛中落后于美国的假设。即使面对美国日益严格的技术限制,它的成功也鼓励更多投资者将更多资金投入中国人工智能概念股,令这些股票的投资者感到高兴。
中国股市持续上涨的动力来自技术进步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涌现,这证明了“神奇的东方力量”的威力。但爱国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李宁的故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过度的市场狂热和高涨的股价可能会引发剧烈的回调,让许多投资者陷入困境。我们还可以从 TikTok 和华为的案例中吸取教训,与中国的密切联系虽然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但当企业试图向海外扩张时,可能会成为负担。
那么,在市场情绪如此高涨的时候,如何进行理性投资呢?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